裕太微-U2024-07-17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裕太微-U2024-07-17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微信
微信
QQ
QQ
QQ空间
QQ空间
微博
微博
股吧
股吧
日期 股票名 调研地点 调研形式
2024-07-17 裕太微 - 其他场所接待
PETTM PB 股息率TTM 总市值 换手率
- 5.35 - 83.20亿 1.54%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单季度)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归母利润同比(%)(单季度) 归母利润同比(%) 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11.73% 11.73% -12.14% -12.14% -74.93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单季度)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单季度) 毛利
40.74% 40.74% -74.93% -74.93% 0.33亿
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 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 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 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带息债务 研发费用/总市值
13.43 110.80 182.28 153.74 -
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资产负债率 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 息税前利润
243.51 69.51 7.11% 0.01% -0.61亿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带息债务 财务数据报告期
业绩预告
公告日期
报告期
业绩预告变动原因
0.10亿 2025-03-31 - -
参与机构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调研详情
说明:对于已发布的重复问题,本表不再重复记录。

一、介绍环节

首先就公司2023年年度及2024年一季度经营情况做简要说明。

二、互动交流环节

1、如何看待国内目前的芯片自给率?

答:近日,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与材料研究院高级副院长罗道军在上海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公开表示,我国芯片自给率目前仅为10%。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2023年产销量接近千万量级,培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并建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芯片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公司成立时原名为苏州裕太车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有七条产品线中车载产品线就占据了四条(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和车载网关芯片),足见公司对于车载领域的重视和对汽车未来发展给予的高度信心。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加深,加上国内目前的芯片自给率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在公司后续三条产品线(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和车载网关芯片)布局之后,将组成完整的车内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系列销往各个TierOne或者OEM厂商,成为国内大陆地区车内高速有线通信芯片全覆盖的先行者。

2、6月份国内集成电路和汽车市场的情况?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数据,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42%。上半年集成电路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9%和34.3%。集成电路产品6月产量362亿块,同比增长12.8%;汽车日均产量8.7万辆,同比增长1.8%。从市场环境的整体上升,到终端库存改善叠加需求回暖,都将带动公司的业绩整体向上。

3、工规和商规产品的客户端去库存情况?

答:从目前的在手订单以及第一季度的整体数据情况来看,工规级产品客户端去库存情况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后续工规级产品将进一步恢复。商规级产品客户端去库存情况已经结束,因新品在政策端的支持以及应用场景上的需求放量将进一步提升出货量。车规级产品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加深,应用空间会不断增加,预计后续会有更多公司自研的车规芯片用到更多的车型和平台上。从目前汽车行业的市场情况,以及公司2024年已定点的情况来看,2024年度车规产品有望实现较大的增长。综上,公司目前已成功跨越行业周期带来的低谷期,结合研发产品已逐步出产并放量,第二轮收获期已拉开序幕,预计后续几年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4、公司核心技术情况?

答:公司致力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坚持以自主研发为导向,建立了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通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公司掌握了14项与主营业务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形成高性能SerDes设计技术、高性能ADC设计技术、高性能DAC设计技术、SOC芯片集成技术、低抖动锁相环设计技术、1588时钟同步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覆盖车载/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车载网关芯片等多条产品线。

5、公司在提升董监高等规范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

答:为强化董监高等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2023年,公司组织参与交易所专题培训19次、参与上市公司协会等专题培训20余次;内部组织董监高等相关人员参与专项培训5次,主要内容涵盖信息披露、合规运作、投资者关系管理、重大事项及内幕交易风险防范、企业管理层舆情公关应对等专题培训,出席率达到100%。2024年,公司将不断强化“关键少数”规范意识,提高日常学习和培训的深度和频率:(1)积极督促相关人员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定期培训;(2)充分借助证监会、上交所等监管平台资源,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线上、线下的培训;(3)将董事会办公室编制的《公司治理月报》及时发送给相关人员,确保“关键少数”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提质增效重回报”的意识,不断提升管理经营水平。《公司治理月报》包括行业信息、政策制度、典型案例、公司治理和市值分析等多个模块。
AI总结
一、产能信息分析

根据调研记录,公司已经成功跨越行业周期带来的低谷期,结合研发产品已逐步出产并放量,第二轮收获期已拉开序幕。预计后续几年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然而,调研记录中并未提及具体的产能数据以及产能释放进度。

二、未来增长点分析

1. 车载芯片市场: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加深,加上国内目前的芯片自给率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公司在后续三条产品线(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和车载网关芯片)布局之后,将组成完整的车内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系列销往各个TierOne或者OEM厂商,成为国内大陆地区车内高速有线通信芯片全覆盖的先行者。

2. 新能源汽车市场: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车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2023年产销量接近千万量级,培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芯片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公司对于车载领域的重视和对汽车未来发展给予的高度信心,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三、国内外竞争情况及国产替代空间分析

1. 国内外竞争情况:虽然调研记录中未提及具体的竞争对手,但可以推测在车载芯片市场,公司可能面临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如英伟达、英特尔等。然而,在国内市场,公司作为国内唯一的车内高速有线通信芯片全覆盖的先行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 国产替代空间:随着国内芯片自给率的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国产替代空间较大。公司在车载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地位,有望在国产替代过程中占据一定份额。

四、行业景气情况分析

根据工信部数据,上半年集成电路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9%和34.3%。从市场环境的整体上升,到终端库存改善叠加需求回暖,都将带动公司的业绩整体向上。此外,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加深,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升。

五、公司销售情况分析

调研记录中提到了公司的国内销售情况以及海外的销售情况。然而,具体销售数据并未在调研记录中提及。根据公司对于车载领域的重视和对汽车未来发展给予的高度信心,以及国内市场的庞大潜力,公司未来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销售表现值得期待。

六、成本控制分析

调研记录中未提及公司的成本控制是如何安排的。然而,作为一家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的公司,公司在技术研发、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公司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七、产品定价能力分析

调研记录中未提及公司的定价能力。然而,作为一家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的公司,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定价策略,公司有望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业绩。

八、商业模式分析

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要为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高速有线通信芯片。通过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公司有望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坏账情况分析

调研记录中未提及公司的坏账情况。然而,作为一家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的公司,应加强对客户信用的管理,防范潜在的坏账风险。

十、研发投入与进度分析

调研记录中未提及公司的研发投入和进度。然而,作为一家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的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和管理创新,公司有望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业绩。

十一、护城河体现分析

调研记录中提取到了产品的名称以及依赖的原材料。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和车载网关芯片等。这些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旺盛。此外,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这也是公司的一大护城河。

十二、分红情况如何以及将来的分红计划分析

调研记录中未提及公司的分红情况以及将来的分红计划。然而,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合理的分红政策对于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制定合理的分红政策。

综上所述,根据调研记录中的信息,公司目前已经成功跨越行业周期带来的低谷期,未来有望在车载芯片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等领域实现较快的增长。然而,公司仍需关注国内外竞争情况、国产替代空间、行业景气情况等方面的变化,以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

免责声明:数据相关栏目所收集数据,均来自第三方个人或企业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网站公开发布数据,数据由计算机技术自动收集更新再由作者校验,作者将尽力校验,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 阅读本栏目的用户必须明白,图表所示结果或标示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均不构成交易依据。任何据此进行交易等行为,而引致的任何损害后果,本站概不负责。

我的收藏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获取更多数据
关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