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新能科2024-02-29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海新能科2024-02-29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微信
微信
QQ
QQ
QQ空间
QQ空间
微博
微博
股吧
股吧
日期 股票名 调研地点 调研形式
2024-02-29 海新能科 - 特定对象调研,走进上市公司赋能高质量发展交流会
PETTM PB 股息率TTM 总市值 换手率
- 1.14 - 67.44亿 0.62%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单季度)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归母利润同比(%)(单季度) 归母利润同比(%) 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53.69% -53.69% 57.60% 57.60% -29.86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单季度)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单季度) 毛利
-6.65% -6.65% -29.86% -29.86% -0.16亿
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 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 营业总成本/营业总收入 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带息债务 研发费用/总市值
6.75 36.02 134.16 8.25 -
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资产负债率 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 息税前利润
495.59 195.10 36.38% -0.44% -0.56亿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带息债务 财务数据报告期
业绩预告
公告日期 2025-01-24
报告期 2024-12-31
业绩预告变动原因
7.20亿 2025-03-31 预计:净利润-110000--77000 1、报告期内,内蒙古美方煤焦化有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范围,较上年同期减少营业收入354,690.45万元。2、主营业务生物柴油受欧洲需求疲软、欧盟反倾销影响较大。一方面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报告期内欧洲LNG价格维持低位,导致欧洲碳票价格持续低迷,进而影响生物柴油价格。据阿格斯资讯,欧基港烃基生物柴油售价同比下降22.43%;另一方面欧盟对中国生物柴油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公司反倾销税率为21.70%,产品销售不佳,销量同比降幅约1/4,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10,000.00万元,相应大幅减少公司净利润。3、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等相关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根据上述规定,公司于报告期期末对生物柴油等存货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据此执行减值测试。基于谨慎性原则,预计公司本报告期计提的资产减值约23,000.00万元(最终以2024年年度报告为准)。
参与机构
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润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万可传播,ARC 集团,太平洋证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华泰证券,华夏久盈,东北证券,光大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汇添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贸易投资代表处,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
调研详情
一、欢迎致辞及简要介绍公司基本情况;

二、中国投资协会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致辞;

三、公司介绍

海新能科成立于1997年,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300072),是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规模最大的控股上市公司。在海淀区委、区政府、区国资委及海国投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海新能科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作为国内首批研发、生产、销售烃基生物柴油的先行企业之一,海新能科独创悬浮床加氢技术应用于烃基生物柴油生产,与国际各大型石油公司和油品贸易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步履坚定地开展生物燃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优化生物能源全要素资源配置;率先参与《烃基生物柴油》行业标准的制定;积极推进国内生物柴油试点,并开展航空领域生物燃料的深入研讨与推广。海新能科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形成以生物能源、催化净化(环保材料)、特色化工、工程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创新型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716项专利授权,542项发明专利,173项实用新型及1项外观设计专利;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北京市级科研平台、4个自主研发中心、1个甲级工程设计院。

海新能科经过多年创新研发,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壁垒、性能表现突出和竞争力独特的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包括先进材料的研发和制备技术、MCT悬浮床加氢技术、低压钌基氨合成技术等。

海新能科将持续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坚持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能源供应商、技术创新型生物能源领跑者,秉持着尽善万物价值的理念,携手上下游产业,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四、公司主营业务介绍

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为生物能源、催化净化(环保材料)、特色化工等板块。

1、生物能源是海新能科聚焦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板块,形成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原料采购及产品销售全链条业务体系,各环节皆通过ISCC认证,产品碳减排率可达80%以上。生产及委托加工工厂分别分布在山东日照、海南临高、河南鹤壁、山东菏泽、河南安阳等。我们的核心技术MCT悬浮床生产烃基生物柴油技术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对原料杂质要求低,无需前精制和预处理,可加工高酸值、高杂质原料;催化剂可多次循环使用和在线补充,可长周期连续运转;油品直接达到商品级品质,无需再进行后精制处理。另外公司可生产生物石脑油,并拥有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航煤(SAF)的技术储备及生产实践。

2、公司催化净化(环保材料)业务主要涉及催化剂、净化剂等功能化学品的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核心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部分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在沈阳拥有一家全资生产企业,是国内最早生产催化剂的企业之一,年综合生产能力约2万吨,是国内催化剂生产头部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脱硫催化剂、脱硫净化剂、其它净化产品及特种催化剂四大类共百余个品种,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煤化工、钢铁、新能源及污水处理等领域,为相关企业解决产品清洁化及自身环保问题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

3、海新能科特色化工产品已深入渗透各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产品包括苯乙烯、新戊二醇、LNG、液氨等。在内蒙古及大庆拥有一家全资及控股生产企业,在大庆建设了5万吨/年苯乙烯、新戊二醇装置,作为国内第一家加氢法生产新戊二醇工厂,打破了中高端市场由外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内蒙古装置可生产LNG14万吨、LNG尾气综合利用生产合成氨10万吨。

4、海新能科为能源化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公司在武汉拥有一家工程设计专业单位,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工程资信评价(工程咨询)甲级、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特种设备设计等资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科技进步奖数十项,拥有国家专利30余项。为海新能科能源清洁化业务提供工程管理与设计支撑,完成了悬浮床加氢、生物燃料油加工、低压钌基合成氨、固定床费托合成蜡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设计。

公司在苏州拥有一家可提供氢能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的全资企业,拥有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许可证。努力打通氢能制(电解水制氢、甲醇/天然气/氨裂解)、储(撬装合成氨、液体储氢)、用各个环节,为用户提供氢能撬装设备制造等产品。

五、烃基生物柴油介绍

生物柴油是指以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动物油(如鱼油、猪油、牛油、羊油等)、废弃油脂或微生物油脂为原料,通过①甲醇或乙醇经酯转化而形成的酯基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或乙酯,FAME);②将上述原料通过加氢饱和、加氢脱氧、加氢脱羧基、加氢脱羰基反应制得的烃基生物柴油(HVO)。

生物柴油的热值、燃烧功效等物化性质与石化柴油相近,可以全部或者部分替代石化柴油作为现有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生物柴油在燃料性能、润滑性能、可再生性上更具有优势,还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硫和芳烃等有毒物质的排放。

烃基生物柴油(HVO)是油脂加氢生成的烷烃类物质,与柴油组成几乎完全相同。酯基生物柴油是油脂通过酯交换反应生产的脂类物质。相比酯基生物柴油,HVO具有一系列优点:

(1)高于酯基生物柴油的低位热值(2)异构可获得更好的低温性能,冷凝点可达-35℃,适合冬季低温使用(3)更高的十六烷值(4)无氧无硫无芳(5)更好的燃烧性能、更低的污染物排放。酯基生物柴油与烃基生物柴油掺混比例:酯基生物柴油会影响发动机的耐用性,欧盟 ThefuelqualityDirective98/70/EC(FQD)将FAME的用量限制为不超过7%体积比。

HVO可以任意比例与柴油混合,完全替代化石柴油。欧盟是全球较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地区,生物柴油亦是欧盟最重要的生物燃料,公司生物柴油产品主要销往欧盟地区。欧盟当前政策将生物燃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传统生物燃料,主要以食物作为原料;第二类为先进生物燃料,核心是以非食物为原料生产。根据欧盟最新版本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III),先进生物燃料(特别是PartA先进生物燃料)将在未来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根据欧盟的规定,生物燃料只有满足60%最低温室气体减排要求时,才能计入欧盟和成员国减碳目标。然而,根据RED给出的各类生物柴油默认减排参考值,目前传统生物燃料均未达到标准。废弃油脂生产的生物柴油的减排参考值可达到80%,具有明显的优势。

最近十年(2013-2022年),全球生物柴油消费量年均增速达7.96%,同样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22年,全球生物柴油消费量达86.2万桶油当量/日。2022年,欧洲仍为全球最大生物柴油消费地区,消费量占比达35.38%;亚太和美国位列第二、三位,消费量占比分别达到26.57%、22.62%。

虽然我国生物柴油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持续推进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工作,政策层面利好不断释放,最近四年(2020-2023年),中国生物柴油产能逐年增长,其中烃基生物柴油产能迅速提升,从生产商来看烃基生物柴油生产商中,海新能科的产能最大,阿格斯(Argus)的数据显示,2024年和2025年,中国将分别有20万吨/年和30万吨/年的新增烃基生物柴油产能上线。欧洲对HVO产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短期内供需仍有较大缺口: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数据,未来四年(2024-2027年),虽然欧洲烃基生物柴油的产量在逐年攀升,但仍不足以满足地区内不断增长的需求,供需缺口约在6.5亿-12亿公升(约合57万-106万吨),这仍需要由外部进口来填补。

国内政策不断释放利好,未来1-2年内,国内有望打开掺混销售市场:2023年9月26日-27日,国家能源局在上海组织召开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工作现场会,调研上海市有关经验做法,这已为首批试点推广做了铺垫。2023年11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文,明确表示要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随着生物燃料产业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中国生物柴油产业将由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向“内销+出口”的平衡模式,烃基生物柴油未来出口将保持稳定扩张局势。

六、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介绍

航空煤油是用于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燃料(喷气燃料,JetFuel),是一种由不同馏分的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类的碳氢化合物组成的轻质石油产品。喷气燃料没有标准的化学式,而是由炼厂馏分中碳数范围在C7–C17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汽油的碳数范围在C4–C12,柴油的碳数在C12–C20不等。不同的燃料可以根据沸点的不同分馏得到。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指以动植物油脂或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为原料,采用加氢法或费托合成等技术生产的航空燃料,故也称生物航煤。其燃烧性质与传统化石航煤没有区别,可与化石航煤混合使用且无需对发动机进行改装,但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55%至92%,被全球航空业视为能否实现减排突破的关键。

SAF的原料种类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代原料主要是可食用的农作物,但这类原料会占用土地并且会消耗粮食储量。因此,该类原料并不是非常理想。第二代原料通常是非食用性的油料作物或木质纤维素,如:亚麻荠、麻风树、餐饮废油等。这类原料的脂肪酸含量很高,可以通过加氢酯化等方法得到生物航煤。第三代原料是藻类。与其他生物质原料相比,藻类不仅含油量很高,而且占用的土地较少。同时,直接通过空气碳捕获技术进行合成生产的技术路线也在研究中。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和航空运输行动小组(ATAG)承诺,航空业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航空业将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脱碳目标。成功开发和部署SAF是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的关键,预计到2050年,SAF将为航空业净零排放做出50%到75%的碳减排贡献。

截至2023年11月,全球SAF产能达212.36万吨/年,较2022年暴增446.25%。其中,亚太地区产能超过北美地区,达到113万吨/年,占全球SAF产能的比例跃升至53.21%。预计2024-2028年,全球SAF产能将快速攀升,这主要由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贡献。至2028年,欧洲SAF产能将达341.29万吨/年,较2023年增长364.61%。

根据美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路线图,航空业到2050年将实现净零排放。2021年,美国SAF的产量为500万加仑。到2030年,与传统燃料相比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SAF产量从500万加仑增加到30亿加仑,复合增长率达到122%。到2050年,实现100%可持续航空燃料使用量替代,即350亿加仑的年产量。

2023年10月9日,欧盟理事会通过的《ReFuelEU航空法规》提出,SAF将包括合成燃料、从农业或林业残留物、藻类、生物废料、废食用油或某些动物脂肪中生产的某些生物燃料,以及从废气和废塑料中生产的回收燃料。《ReFuelEU航空法规》提出,到2025年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在航空领域应用须达到2%,2030年达到6%,2050年达到70%。

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行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当前在政策、技术、原料供给等方面面临较多挑战。但同时,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行业也面临巨大机遇并具有一定优势,将在降低航空业碳排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能源安全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可持续航空燃料在国内已有相关研发和应用项目。2022年9月,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已经正式获得由中国民航局适航器审定司发布的生物航煤适航证书。此外,近年来,国航、东航、海航、国泰航空、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相继完成了可持续航空燃料验证飞行。此外,波音也与中国院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在生物燃料、绿色制造和行业标准等领域进行技术研发。

2016 年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AviationOrganization,ICAO)第39届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91个成员国和国际组织会员共同通过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arbon Offsetting a
AI总结

								

免责声明:数据相关栏目所收集数据,均来自第三方个人或企业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网站公开发布数据,数据由计算机技术自动收集更新再由作者校验,作者将尽力校验,但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 阅读本栏目的用户必须明白,图表所示结果或标示仅供学习参考使用,均不构成交易依据。任何据此进行交易等行为,而引致的任何损害后果,本站概不负责。

我的收藏
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获取更多数据
关闭 X